close

html模版清華校園立起朗讀亭頗受追捧朗讀者絡繹不絕
原標題:朗讀亭裡,遇見更好的自己



▲朗讀亭在清華校園內頗受追捧,朗讀者絡繹不絕。



朗讀亭內設有一套專業的錄音設備和一個攝像頭,每位朗讀者進門後對著麥克風就可以開始朗讀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。

本報記者 吳鏑攝

本報記者 路艷霞

昨天,清華大學蒙民偉音樂廳前,總有人從一個小亭子裡進進出出。這個有著復古風格的小亭子,正是央視《朗讀者》欄目組設置的“朗讀亭”,不論你是誰,隻要你願意,都可以在亭子裡待上幾分鐘,朗誦點兒什麼。

亭子間不大,設置有麥克風、簡易錄音設備等。按照提示,每位朗讀者可讀5分鐘以內的內容。朗讀一開始,周圍一下子就變得靜謐,隻有自己的聲音和空氣在交融,世界變得單純起來。走出小亭子,朗讀者總會合攏手中書,藍天下,淡淡的笑從臉上泛起。

準媽媽將母愛念給孩子

通過一段朗讀,紀念一段嶄新生活的開始,不少人不約而同做出瞭如此選擇。

“念這本書,是為瞭紀念我即將逝去的青春。”清華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王時從朗讀亭走出來,手裡拿著自己從小就喜歡的《麥田裡的守望者》。他讀瞭書中的一段: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·考爾菲德被學校開除後,和妹妹一起坐旋轉木馬,突下傾盆大雨……王時不久前在國企找到瞭一份工作,他說,當面對戶口、柴米油鹽這些現實問題時,昔日的夢想被拋在瞭後面,他終於明白,不是想幹什麼就能幹什麼,好在他沒有沮喪,“我想把這本書獻給未來的自己,希望自己將來就像霍爾頓一樣敢於堅持做自己,敢愛敢恨。”

清華大學女教師葛女士撫摸著自己高高隆起的腹部,幸福地笑瞭,“我念瞭席慕蓉的詩《愛的絮語》,送給我未出生的孩子。我想在孩子出生前,給孩子一份禮物。”葛女士說,孩子的預產期在本月底,就在她剛剛讀詩的時候,小傢夥還在腹中踢瞭好幾腳。為孩子讀詩,葛女士更包含瞭一種美好期許,“希望孩子將來喜愛讀書,做更好的自己。”

“年輕,並非人生旅程的一段時光,也並非粉頰紅唇和體魄的矯健……”清華大學圖書館館員楊紅梅念的是塞繆爾·厄爾曼的散文《年輕》。再過一年多,她就要退休瞭,她想用一段朗誦紀念新生活的開始,“以積極的心態過好以後的生活,接下來的日子,我不是耗盡生命,而是燃燒生命。”

讀一段outlander音響改裝車用喇叭推薦《背影》感念父親

通過一段朗讀,感恩自己的父母,感恩曾經遇到的美好,有些朗讀者專註講述自己的過往。

“我的父親也是胖胖的,他也給我送過水果。”航空材料研究院的崔曉黎原本是來開會,一見朗讀亭就停瞭下來。她朗讀瞭朱自清的散文《背影》,她說這篇文章樸素得讓她流淚,也讓她想起瞭wish音響改裝自己的父親。崔曉黎在北京上研究生的時候,遠在外地的父親趕來看她,買瞭香蕉、蘋果,“我說,你怎麼買那麼多水果。我爸說,這不是給你吃的,是給你的同學吃的。”往事如煙,如今父親已是75歲的老人,而她也從一個年輕女孩變成瞭45歲的母親。

今年28歲的龐廣威來自廣西,在萬聖書園庫房上班。他說,自己剛站在麥克風前,緊張感讓他念得有點兒結巴,但他很快就穩住瞭,順暢地朗讀完瞭自己寫的詩歌《大地上的漂泊者》——“走在三百年前的石板路上,你為所有人嘮叨這裡的美食……”這首詩是去年龐廣威去揚州時寫的,從2010年至今,他已寫瞭上百首詩歌瞭,但一直沒有勇氣投稿。在北京這七年,龐廣威改變瞭很多,他會利用閑暇時間旁聽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、曹文軒講課,還會到英語系旁聽《實用英語詞匯學》,他感謝這些老師,“他們歡迎我去旁聽。”對龐廣威來說,今天的朗誦是個偉大的跨越,要知道他剛來北京時,因為口音重,沒人聽懂他講話,他也一度變得沉默。

遠行遊子以朗誦激勵自己

陽光下,更多的年輕學子,通過朗讀來給自己打氣。

19歲的李昊念完瞭梁啟超《少年中國說》,作為清華大學國際預科的學生,再過幾個月,他就要去英國曼徹斯特上學瞭,“我們都是中華民族的兒女,我選擇這篇文章來朗讀,是為瞭增加自己的民族榮譽感。”李昊說,他在完成英國的學習後將回到祖國,報效國傢。金融專業學生張葉青選擇瞭朱自清的《匆匆》,她感嘆時間過得真快,“念這篇文章,是對自己的督促和提醒。”

北京、上海、杭州、西安、廣州,4個朗讀亭在多座城市流動。據清華大學研究生會負責人介紹,從上周五至本周五,朗讀亭將在清華大學停留一周,截至目前已有朗讀者300餘人。對他們來說,朗讀什麼不重要,因為讀書,而遇見最好的自己,才更重要。

A786D2DF914F98DE
arrow
arrow

    ttgda5jh3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